特朗普的关税通牒:“最后一次极限施压”?美对俄政策转向强硬!7月1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。特朗普一改此前对俄罗斯的缓和姿态,公开表达对俄罗斯总统普京“非常失望”,直言与普京几次通话“表面客气却毫无意义”,每次结束“愉快对话”后配资网官网入口,俄军便会对基辅等大城市发动空袭。
此番言论终结了特朗普政府执政半年来对俄罗斯的暧昧态度,可能标志着美国对俄罗斯出现重大战略调整。特朗普此次提出“对俄强硬”政策包括两项核心内容:一是发出最后通牒,威胁若在50天内俄乌无法达成和平协议,就对俄罗斯及贸易伙伴征收100%的惩罚性关税;二是启动“北约埋单”模式的武器输送机制,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系统。
特朗普2025年1月就职后,曾试图复制首个任期对俄“交易外交”,将结束乌克兰危机作为核心外交目标。他多次宣扬“24小时解决战争”,初期甚至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为“无选举的独裁者”,试图以减轻对俄制裁换取俄罗斯让步停火。然而,乌克兰危机的极度复杂性与残酷现实击碎了特朗普“和平缔造者”的幻想。
俄乌双方不仅未能达成停火协议,战争还有蔓延失控之势。根据2025年6月的联合国数据,当月冲突中的平民伤亡达到三年峰值,共有232人死亡、1343人受伤。因此,自4月以来,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,其公开表态从呼吁俄方“停止攻击”升级为对普京的“愤怒指责”。此次以关税武器发出最后通牒,显示其谈判路线彻底失败。
与“关税恫吓”相比,此次同步推进的军援政策更具实质威慑力。特朗普宣布,将向北约提供“最顶尖武器”,包括可在数日内运抵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系统,并明确要求欧洲承担全部费用。德国、芬兰、丹麦等八国已启动采购程序,形成新型“有偿援助”链条:美国军工企业生产装备,北约盟国支付账单,武器经北约协调进入乌克兰。此举既规避了美国国内纳税人的负担,又为乌克兰解燃眉之急。
美国对俄政策急转背后,是其“战略欺诈”失败后的应激反应。特朗普执政初期设想以减轻制裁换取俄方妥协,但未料到彼此诉求严重对立。俄方坚持领土变更及欧洲安全框架重构等核心诉求,触及美国的战略底线。特朗普对“调解乌克兰危机”盲目自信,除抱怨“全怪拜登”以及呼吁双方尽快停火之外,并无备选斡旋方案。因此,俄美首脑通话无果而终,乌方发动“蛛网”行动打击俄罗斯战略轰炸机,美方在外交上陷入被动。特朗普半年的外交努力仅证明“俄方拒绝让步”。因此,特朗普被迫重拾“极限施压”旧术,通过“关税通牒”与次级制裁威胁,希望以经济手段施压俄方回到谈判桌。
特朗普将北约视作“支付武器的提款机”,新援助模式实现多重目的。首先,欧洲国家支付援乌武器费用,而美国军火商获取了新订单。美国陆军借机将爱国者导弹采购目标上调,潜在订单价值超13亿美元。其次,通过军事援助绑定6月北约峰会各国国防开支占GDP5%的承诺,武器转售加速资金回流美国军工复合体。吕特称,德国、芬兰等出资国需持续购买美制装备填补军援空缺。第三,美国以“协调者”身份规避直接冲突风险,同时牢牢掌控对乌军援主导权。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,美国此番操作并没有改变任何实质内容,这种做法“纯属生意”。
特朗普同样加深了对乌克兰的战略掠夺。暂停军援期间,美方迫使乌方接受矿产开发协议,恢复援助实为“杠杆两头加压”。在战场层面,乌军获得“爱国者”导弹暂缓危机,但远程打击武器交付滞后,难以扭转战场形势。在经济层面,美国通过“有偿援助”机制将债务链植入乌克兰重建进程。泽连斯基与特朗普通话后声称“高效合作实现和平”,表明乌方对美战略依附加重,为获取军援不得不出让更多战略利益。
从高调预告到14日公布对俄施压政策,特朗普政府看似“凌厉”的组合拳实际上暴露出对俄罗斯反制手段的“枯竭”。俄罗斯已被排除SWIFT系统且能源贸易转向本币结算,关税大棒的实际效力存疑。当前,美俄年贸易额仅35亿美元,尚不足中俄贸易额的3%。所谓100%关税威慑,难以获得显著效果。即便特朗普政府推动更激进的《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》,拟对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和其他能源产品的国家征收高达500%能源关税,其执行也面临双重困境:技术上难以追踪脱离SWIFT系统的俄罗斯能源交易,同时在经济上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反制的连锁反应。
美国将和平进程压缩为50天倒计时,以关税替代外交智慧配资网官网入口,用武器输出替代安全保障,显露其战略格局的狭隘。“全球南方”国家目睹美国对乌克兰战略资源的索取、对主权决策的干涉,更加警惕“基于规则的秩序”背后的掠夺本质。当欧洲被迫承担军费而乌克兰“抵押”未来时,美国计算的仍是军火利润与选票收益,这终将消耗其最后的地缘政治信誉。
米牛金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